秋老虎中醫穴位油切大作戰
身型別/體質別 穴位調理
試過中醫減重的美眉們一定對穴位埋線不陌生吧? 療程期間內一個星期只要施術一次,回去後再加強按摩對於byebye袖或馬鞍臀甚至蘿蔔腿等局部肥胖的塑型效果非常顯著。的確,不管是針灸減重或穴位埋線,都是利用中醫針灸穴位的原理刺激活化臟腑機能、疏通氣血以達到體質調理的功用,讓減重不僅可能有調整體態塑形的效果還同時能增進健康呢。
肥胖症,以現代醫學定義為身體的體脂肪或內臟脂肪過高。以中醫觀點,則是因身體氣、血、水的代謝失常而形成體內氣滯、血瘀及水毒,進而演變成肥胖。總而言之,不論是從中西醫學的角度來看,肥胖的根本原因在於身體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而造成多餘的脂肪囤積,進而產生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利用針灸、或埋線、甚至按摩刮痧等方式來進行穴位的刺激,就能使身體機能活化,達到代謝循環增強、消除體內多餘脂肪的目的。
中醫認為痰、濕、氣虛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內經>曰: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所以在臨床治療上所選擇的穴位通常都會以調整脾胃的虛實為主,臨症再依體質或體型選擇局部的穴位搭配治療。
穴位油切按哪裡?
抑制食欲、促進排便--調理脾胃區
1. 中脘穴 : 肚臍正中上方4寸,約五個指頭處,按壓時有輕微脹痛感。
2. 天樞穴 : 與肚臍平,肚臍旁開2寸,約三個指頭處。
3. 大橫穴 : 與肚臍平,肚臍旁開4寸,約五個指頭處。
利水消腫、加強循環 – 強化塑身區
1. 豐隆穴 : 外側腳踝上端,再往上方約四個指頭的高度,按壓時腳有沉重的感覺。
2. 三陰交穴 : 內側腳踝上端,往上約四個指頭的高度,在骨骼的後側,按壓時有痠痛感。
強肝解毒、代謝油脂 – 打擊脂肪區
1. 期門穴 : 胸骨的最末端與乳頭下方的交叉點上,大約在內衣鋼圈的位置。
2. 章門穴 : 在肋骨的最低點。
以上穴位刺激按壓時可以紅外線照射加強效果更好,
每個穴位以大拇指按壓5秒,每個按5~10次。
先按腹部穴位再按肢端穴位,每日睡前及三餐飯前隨時按壓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