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
在一次園遊會中,年輕媽媽慌張帶著一14歲小女生前來我們醫護站求救。
小女生臉色慘白說不出話,感覺全身在冒冷汗。
“她肚子痛的受不了! 跑了廁所好幾次…” 媽媽說。
“她剛有吃了什麼嗎?”
“就…早上吃了麵包和喝了一些柳橙汁。”
“那,她MC現在來嗎?”
“是的是的。。。”
在詳細問診及把脈後,我診斷她為痛經,並請護理人員為她熱敷及拿藥給她吃。
幾個鐘頭後,便笑顏展開,跟媽媽繼續園遊去了。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痛經的經驗。尤其月經期間如果食用生冷食物或蔬果,容易使子宮收縮劇烈,造成嚴重痛經。經痛是女性健康的一種警訊。她反映著女性生理功能的健全與否或內分泌的失衡。
雖然有時候嚴重的痛經痛起來要人命,但是因為經期過後又完全不痛,往往此類疾病的警訊容易被忽略。事實上,痛經的背後常隱藏著骨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等病變的徵兆。而這些疾病都可能是造成日後不孕的成因之一。
中醫將痛經分為幾個類型,可依據疼痛的時間、疼痛的部位和方式及經期間的經血色質量來初步辨證。
1. 氣血虛弱型:
經期月經量少,色質稀淡,經期快結束時小腹綿綿作痛,揉按後疼痛可減緩。平時精神疲倦,面無血色,食慾不好。
此屬體質較虛或有貧血者,適合十全大補湯或聖愈湯。
2. 寒凝胞宮型:
行經前或期間小腹冷痛喜熱敷,經量少,顏色可為淡或有如黑豆汁兼有小血塊。手足通常不溫。
這較類似子宮功能不足。治療方面,採取溫暖子宮,強健功能,溫經湯加減。
3. 氣滯血瘀型:
月經前或經期腹部脹痛,乳房也脹痛,經血排出不順暢。容易胸悶,易怒,情緒不穩。
很多女性屬於此類型,中醫稱肝氣鬱結,由情緒影響生理,需疏肝解鬱,加味逍遙湯或加去瘀藥。
4. 濕熱下注型:
平時下腹墜痛感、白帶黃或有臭味,經期間疼痛墜痛感加劇,經暗紅黏稠,或夾黏液、發熱。舌苔黃膩。
此為西醫所說的骨盆腔發炎。治療方向為清溼熱止痛,龍膽瀉肝湯加減。
5. 肝腎虧損型:
經色淡紅量少,經其結束後小腹疼痛。伴腰痠無力。
此種應滋補肝腎,六味地黃丸加減。
原則上,中醫治療以調理氣血,使氣血暢通為主。最好採取預防性的治療,依照週期,於經前一週開始藥物調理,在月經期間由行氣和血方式來止痛,以治療症狀為主。經期過後的非月經期間,從排除病因的治療方向來著手。
平時再配合正常作息多運動增強體力,少食辛辣刺激和冰冷食物,注意保暖。此外注意情緒的調養,避免太勞累焦慮,經常笑口常開。
讓我們開心迎接”好朋友”的到來!
Dr.Betty 昨天去逛超市,平時很少吃零食的我,偶爾會添購一些壓力快走開餅乾,讓自己開心喔!
義大利巧克力(櫻桃酒釀跟臻果) lotus cookie(配咖啡最好吃) 日本咖啡及小餅乾